試駕福士Golf R純屬我個人喜好,因為之前未能抽空,所以近日才首次試駕。 |
|
我在2010年3月初,於德國福士「總壇」禾夫斯堡(Wolfsburg)附近一帶的郊區,試駕過上一代Golf R,那時的禾夫斯堡凍得要命(其實只有零下一、兩度,只是我「潺弱」,才覺得特別凍),又濕又大雪。本來,在那種天氣下,最好就是在福士Autostadt內Ritz-Carlton酒店浸個露 天熱水浴⋯⋯老實說,當時我有無跑到那個露天溫水浴場,有無攬過烏克蘭的金髮model,有無開過近千歐元一支香檳,我真的記不起了。 |
|
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,上一代(即第一代)Golf R在雪地的操控表現,令我留下深刻印象,當那些自以為改裝得很厲害的「飛仔」Mk5 Golf GTI,試圖在Golf R的中鏡出現時,我已在不知不覺間將他們放得「九丈遠」,且要是毫不費力,「大把喺手」,我心裏當時為這款車起了一個別號,叫「四驅狼」。 |
|
第一代的Golf R最大馬力為265匹,當時坊間已有改裝玩家輕鬆地將之升級至300匹。講真,那代Golf R的四驅系統,在濕滑冰點路面的循跡性已相當好(當時只配所謂的冬天胎,而非雪地胎),即使快揸都少有出現tricky嘅操控陷阱,臨屆極限時就顯露點模糊的反應,提示你:好嘞,玩夠喇。對一個來自熱帶的汽車使用者,這樣的操控表現已令我心滿意足。唯一要彈,就是那代的Golf R座椅偏硬,欠軟熟,即使將懸掛及波箱反應調至Normal,它仍充滿硬派德國辣車的味道,開得久了,屁股和腰都易攰。 |
|
其實,這種建基於Golf的高性能級別,其懸掛、引擎及波箱設定,都很需要一個乘車質素安穩,轉波暢順無比的DSG波箱及具備低耗油表現的引擎。畢竟,車子總沒可能長時間處於攻擊及亢奮狀態,有時候也需要讓用家懶洋洋的去乘坐或駕馭。偏偏那時的Golf R,懸掛稍微偏硬,少了一點柔中有韌的硬度,跑德國或日本的高速公路很稱職,用來走荃錦公路或屯門公路就慘啊。 |
|
眼前的第二代Golf R,廠方指其中一個大改進,來自其4Motion四驅系統有更快的動力分布反應,一如以往,在大部份情況(包括乾地),動力會全數輸往前輪,待前輪抓著力下降則把動力輸送至後輪,最多可把100%的動力傳到後輪。今次試車正值颱風襲港前數小時,出奇地天朗氣清,實難了解其濕路表現,只能概括地說Golf R在彎路的循跡性能頗強,拍得住Subaru WRX STI「如行路軌」的乖巧,卻又不致經常有轉向不足或車頭出現論盡沉甸的動態。 |
|
今代Golf R的引擎最大馬力為300匹,經常被歐洲的汽車雜誌用來與寶馬M135i及奧迪的S3作比較。我認為,M135i的FR布局自成一格,雖然擁hatchback之身,但開起來仍然保留濃厚的寶馬3系房車味道;奧迪S3的懸掛設定向來稍硬,到了今代仍不變,我喜歡懸掛韌中見柔,也接受到稍多的自然傾幅,所以Golf R很合我。 |
|
啟動Comfort Mode後 ,Golf R的濾震表現與122匹的Golf 1.4 TSI無大分別,輾過出名彈跳不堪的大老山隧道(北行管道),竟然十分柔韌,就好似舒服的日本高級行政房車,上代Golf R一定無這種本事,Mk 4年代的Golf R32更加係「諗你都唔好諗」。話到底,最新一代的ACC(Adaptive Chassis Control)在各個運作模式的分野都比上一代大;在大埔公路松仔園一帶,轉去Race Mode,轉向系統設定自動變成Sport,感覺上比作為前驅車的Golf GTI更sharp,turn-in也快得有點誇張,而且是近乎沒時滯,排氣喉聲雖然有點造作,刻意想扮大容積自然吸氣引擎,做唔做得到就見仁見智,但氣氛和聲勢好,轉波或縮油一刻,車尾排氣喉「霹靂啪喇」,幾過癮!試完車數日後我仍心思思,好想有機會再玩。轉回Normal Mode,發覺寬容度最大,懸掛不算過軟,轉波快又不致太「chok」,啱晒同女友或太太夜晚遊車河。 |
|
另外,要一提今代Golf R的DSG波箱程式,在落斜時的智能度比上代大有改善,無論是D波或S波,當稍鬆油門時再無出現「跳高一檔」的愚蠢情況,這在攻山路彎道及拿捏車速與波檔時更有信心。 |
|
曾幾何時,40餘萬的高性能四驅Turbo車盡是富士和三菱的天下。不過,時移勢逆,曾被英國車書惡評的Mk 4 Golf R32,今日已變成武功高強的第二代Golf R,老老實實,如果我係追隨WRX STI多年的fans,都會「心郁郁」想轉會福士,而且仲有三門棍波版兼47萬有找,點忍。 |
|
Golf R只係高性能Golf的起點,江湖傳聞今年四月在北京國際車展發表的Golf R 400頗有機會作限量型式投產,到時一定有排癲。 |
|
Volkswagen Golf R規格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