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 21 Aug 2018
Photos & VideoHeat Production

曾幾何時,電摺硬頂也成為一個潮流,不少車廠也相繼推出類似車款,但說到最早使用電摺硬頂的量產車款,你又估唔估到邊部?答案是1935年的標致402 Eclipse Decapotable,不過要說最誇張、最多人談論兼最多人搶購的車款,一定是1996年的平治SLK,及後(2001年)的標致206CC也成一時的搶手貨,但是講到最「卡娃兒」的電摺硬頂車應該是日產Micra C+C。

如果不計歐洲其他對手,日本車廠也算早推出電摺硬頂車款,例如早在1989年豐田便推出日本第一部使用這種硬頂設計的Soarer Aerocabin(Z20),奈何當年沒有出口,所以沒太多人知道。及後本田於1992年推出的第三代CRX del Sol(EG1)也使用類似活動硬頂設計,不過那個設計充其量只算是targa,未算是全開頂。至於1995年推出的三菱3000GT Spyder(Z15A)則以北美市場為主的大型開頂跑車。之後市場便陸陸續續有相類似的車款出現,例如2001年的凌志SC430(UZZ40)、2002年大發Copen(L880K,之後第二代也沿用電摺硬頂)、2005年三菱Colt CZC(Z30)、2006年萬事得MX-5 RHT(NC,ND也有硬頂版的MX-5 RF)2008年凌志IS C(GSE20)等。

至於本文主角- Micra C+C(K12),是日產自2000年推出第一部電摺硬頂產品(S15的Silvia Varietta)後第二部發展出來的相類似車款。當年(2005年)該車本以歐洲市場為主,由日產英國分部與德國Karmann合作發展出來,後來才於2007年以「逆輸入」身份登陸日本市場,而且回流至日本更以限量版(1,500部)推出市場,記得當年也曾有水貨輸港,當時叫價高達廿多萬港元。

採用無B柱窗框設計,開頂後空間及視野極之廣闊,不過也一如其他電摺硬頂汽車一樣,關上車頂後,車身線條極之不衡,完全無美感可言。
如果和其他電摺硬頂產品比較,Micra C+C的尾箱(未開頂)算是同級最大,目測下可放得落兩個大篋,即使開了頂也可以放得入一個,留意開頂前需拉上保護板。
Micra C+C是少有硬頂用上玻璃頂,即使落雨天一樣可以和天空有「互動」,另外玻璃之下有一小塊遮陽簾,拍攝當日十分好太陽,將之拉上可以隔絕大部份陽光熱力。
可能因為要遷就尾箱空間關係,所以關上硬頂之後,整體線條會變得怪怪的,性感程度不及全開頂好睇。
車廂布局跟普通版March沒太大分別,留意表板為白底顯示,以及因出口歐洲關係,指揮燈設在左手邊。
硬頂開關鍵設於表板右方,並需要長按才可開或關上車頂。
座椅用皮革與猄皮「兩溝」,質感較普通March靚好多,另外後座空間非常有限,即使小朋友也會坐得很辛苦,將它看成兩座位較好。

2005年在歐洲市場推出的Micra C+C,當時有三台引擎選擇,分別是兩台汽油(1.4及1.6)及一台柴油,其中兩台汽油引擎都有回流至日本,本文主角則配一台1.6公升SOHC 16V設計,最大馬力有119匹。論表現當然不比普通版March好好多,因為Micra C+C的車身較重關係(1,200kg),比普通版足足重了140kg,原因除了硬頂的開關組件,車底強化也是重量增加的「元兇」,所以加速反應沒明顯的先天優勢,不過買得這類fun car都不會期望加速好快。

不過,正因為車底經過刻意強化,所以「馬步」要比普通版穩健,跳上車兜一兩個圈就feel到歐洲車那種獨有紮實感,攝影師本身也開一部同底盤的日產Note,坐完一轉都feel到兩者的分別。事實,同樣情況跟現役的日產Qashqai和X-Trial一樣,前者硬繃繃、後者軟冧冧。另外,即使年事已高(13年),但車頂結構仍然很結實,拐彎時沒出現奇怪雜聲,反而是上手車主保養未夠好,皮帶有少「吱吱聲」和死氣喉吊碼有響聲。


排氣量:1,598cc

形式:直4 SOHC 16V CVTC

馬力:119PS/6,000rpm

扭力:15.5kgm/4,400rpm

傳動:4速自動波

驅動:前置引擎;前輪驅動

制動:通風碟(前);鼓式(後)

懸掛:麥花臣(前);扭力硬軸(後)

尺碼:3,806 × 1,668 × 1,441mm

軸距:2,432mm

車重:1,200kg